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彭岩  臧师竹  王亮  栾兰  李野  辛毅  张翠丽 《生物磁学》2011,(23):4447-4450
目的:探讨蝎毒粗粉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la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Western Blotting,免疫细胞化学以及荧光标记的方法,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la细胞株的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蝎毒粗毒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具有诱导SMMC7721和Hela凋亡的作用。结论:蝎毒粗毒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la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和阿霉素(adriamycin)联合用药对肝癌细胞株nepG2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和不同浓度阿霉素分别组成单药组和索拉非尼+阿霉素联合用药组作用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索拉非尼、阿霉素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效应,两药联用有协同效应(P〈0.01)。索拉非尼、阿霉素单药与联用均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以联合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索拉非尼及阿霉素单药作用均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联合用药组G0/Gl期细胞比率低于索拉非尼及阿霉素单药组,S期细胞比率高于单药组;阿霉素能抑制HepG2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索拉非尼与阿霉素联合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共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3.
周怡  廖明  臧宁  罗蓉  何敏 《生物磁学》2011,(22):4333-4335
目的:建立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的方法。方法:采用SELDI技术及弱阳离子交换表面蛋白芯片(CM10)对糖尿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从尿液标本的采集、样品保存、上样浓度的控制、实验仪器的内外校准、实验结果重复性验证与分析等方面进行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反复冻融3次以上的样品经SELDI检测的出峰数量和峰强度情况较差;以1:1或1:2的浓度作倍比稀释后的样本经芯片检测得到的蛋白峰强度和蛋白数量最优;对两组样本重复检测3次,蛋白丰度的平均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0.121和0.095;两组样本共检测到202个蛋白峰,其中差异表达蛋白29个,在肝纤维化组中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16个。结论:初步建立了SELDI技术检测尿液样本的方法,提高了SELDI技术检测尿液样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蝎毒粗粉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la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Western Blotting,免疫细胞化学以及荧光标记的方法,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la细胞株的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蝎毒粗毒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具有诱导SMMC7721和Hela凋亡的作用。结论:蝎毒粗毒及经初步纯化的蝎毒对人肝癌细胞(SMMC 7721)及Hela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心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完全结扎犬前降支,进行快速右室起搏,使心输出量(CCO)较基础状态稳定地下降50%,分别测定基础及心输出量下降状态下的血压(AP)、血氧(SaO2)、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毛压(mPCWP)、系统血管阻力(SVR)、心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尿量(UO)、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结果结扎LAD和快速右室起搏后,CCO较基础状态均稳定地下降50%,CCO降低后,AP、SaO2显著下降,mRAP、mPCWP、SVR显著升高;心脏各腔室明显扩大,LVEF显著降低;PRA、ET、Scr明显升高,UO、Ccr明显下降。结论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快速右心室起搏可成功制作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6.
果寡糖和甘露寡糖对断奶仔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探讨了果寡糖和甘露寡糖对断奶仔猪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将48头健康、体重一致的35日龄断奶杜洛克仔猪分为4组,每组3次重复,每个重复4头进行为期28天的饲养实验。4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 0.5%果寡糖(FOS组)、基础日粮 0.3%甘露寡糖(MOS组)、基础日粮 0.45%果寡糖 0.25%甘露寡糖(F M组)、基础日粮 75 mg/kg金霉素 40 mg/kg洛克沙生(ABT组)。实验结果表明:(1)寡糖组免疫器官指数较ABT组大(P>0.05)。(2)在断奶后第7天,FOS组(0.32±0.49)、MOS组(0.32±0.04)和F M组(0.32±0.07)均较ABT组(0.20±0.01)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的浓度(P<0.05),同时FOS组(3.50±0.49)较ABT组(2.68±0.47)显著提高了IgG浓度(P<0.05);F M组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21天IgG浓度(P<0.05);MOS组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21天IgM浓度(P<0.05)。(3)与ABT组相比,FOS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7天胸腺(21.33±6.03对37.33±4.04)、脾脏(19.67±2.08对30.33±8.73)、淋巴结(24.67±4.16对37.67±2.52)CD4 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5);FOS组(21.33±4.04对32.00±5.29)、MOS组(21.33±4.04对37.33±3.21)、F M组(21.33±4.04对32.00±3.60)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28天胸腺CD4 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5);MOS组(20.67±3.51对29.67±5.51)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7天胸腺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F M组(17.00±1.00对22.67±3.06)显著提高了断奶后第7天脾脏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5);各寡糖组对断奶后第28天CD4 、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影响不显著(P>0.05);ABT组(34.33±5.03)在断奶后第7天较F M组(20.67±6.43)显著提高了淋巴结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P<0.05);在断奶后第7天,FOS组(1.42±0.32)、MOS组(1.52±0.46)、F M组(1.51±0.30)淋巴结CD4 与CD8 比值显著(P<0.05)大于ABT组(0.71±0.03);在断奶后第28天,FOS组(1.36±0.21)和MOS组(1.34±0.16)脾脏CD4 与CD8 比值显著(P=0.01)大于ABT组(0.94±0.29),除此之外,各寡糖组CD4 与CD8 比值较寡糖组大(P>0.05),寡糖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7.
牛肝菌类一新种——蔚青华牛肝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蔚青华牛肝菌,其盖表有绒毛,柄等粗而细长,具棱纹无网纹,担孢子长短兼存,6–16μm兼之。本种庆祝著名真菌学家蔚青王云章教授,欣逢公百年华诞,其对西南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屡蒙厚贶,感不胜言,谨以此名,敬寄慕念。  相似文献   
48.
目的:优化双向电泳的条件,建立适用于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方法:对毒管蛋白的提取、上样量及SDS-PAGE凝胶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乙酸提取法适宜于毒管蛋白的提取,对于pH3~10、17cm的IPG胶条,当上样量为0.75mg,聚焦70000Vhr,SDS-PAGE凝胶浓度为15%时,可提高双向电泳的分离效果,所得蛋白点清晰、数目达到1003个。结论:采用优化的条件进行双向电泳,能得到分辨率高、重现性好、完整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后续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9.
附生兰科植物是热带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对于维持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热带原始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及山顶矮林)中的附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带调查(每个森林类型设置12个10m×50m的样带,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5cm的树木及藤本上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位置)分析了附生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附生位置及其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6hm2森林调查样带内共记录到附生兰科植物9634株,分属于26属60种;2)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中的附生兰科植物可分成5组(其中,山地常绿林与山顶矮林内的附生兰科植物归为一组);3)分布海拔范围相临近的森林类型的附生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附生兰科植物的相似性最高(88.9%);4)6种森林类型中,较高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中,附生兰科植物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显著高于其在较低海拔的3种森林类型(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附生兰科植物在山地常绿林内的丰富度和多度均最高;5)热带季雨林、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及山地雨林内,宿主冠区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均高于干区;山地常绿林内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山顶矮林干区的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高于冠区;6)调查木上附生兰科植物的发生率在高海拔森林类型均高于其在低海拔森林类型,各森林类型内附生兰科植物的多度及物种丰富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了解柞蚕Antheraea pernyi感染微孢子虫初期血淋巴内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种类, 本研究以柞蚕5龄雌幼虫的起蚕(结束4眠, 刚完成蜕皮的幼虫)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为材料, 对感染后血淋巴利用SDS-PAGE进行分离后, 利用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感染微孢子虫144 h后, 血淋巴中分子量约为44 kD (AP44)和28 kD (AP28)的蛋白质条带表达量增高。质谱分析AP28和AP44蛋白质条带样品, 共鉴定117个不重复蛋白质, 其中2个样品共有蛋白质12个, AP28独有蛋白质52个, AP44独有蛋白质53个。对质谱数据利用COG数据库进行搜寻鉴定, 显示AP28和AP44的鉴定蛋白质中涉及柞蚕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生物过程的蛋白质共有29个, 其中AP28中包括热激蛋白、 泛素样蛋白、 泛素结合酶E2、 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 微管结合蛋白、 溶菌酶、 ADP-核糖基化因子、 防御蛋白、 肽聚糖识别蛋白等15个, AP44中包括DRK、 酚氧化酶原、 类免疫球蛋白等10个; 二者共有热激蛋白hsp21.4、 酚氧化酶原、 抗菌肽等4个。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研究柞蚕对微孢子虫的免疫应答及防御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